水質規劃
2017-12-05 09:37:59
1、供水水質目標1、供水水質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要求。 2、供水水質達到《城市供水行業201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一級規劃水質目標水平。 3、水質指標考核 供水水質指標考核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規定的106項水質指標及標準限值,考核供水水質合格情況。 4、水質合格率 (1)、出廠水合格率達到98%以上。 (2)、管網水合格率達到98 %以上。 (3)、綜合合格率達到98%以上。 水質合格率考核說明: (1)、出廠水合格率考核項目為渾濁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耗氧量共9項。出廠水合格率為9個單項指標合格率的平均,但要求每個單項指標的合格率均應達到98%。 (2)、管網水合格率考核項目為渾濁度、色度、臭和味、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耗氧量共7項。管網水合格率為7個單項指標合格率的平均,但要求每個單項指標的合格率均應達到98%。 (3)、綜合合格率考核項目為《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 ―2006規定的42項水質常規指標,按標準規定的公式計算得出。 2、原水水質保護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評價,當前供水主要原水的水質是良好的。主要原水碧流河、英那河水庫的水質達到Ⅱ類水體水平,大沙河、北大河和大西山3座調節水庫的水質基本保持在Ⅱ類~Ⅲ類水平,其他備用水庫和水源[包括東河、楊家店(登沙河上游)]水質總體上在Ⅲ類~Ⅳ類水平。備用水庫在個別時期(夏季)個別水質指標存在超過Ⅳ類的現象,主要超標指標為耗氧量(CODMn)、化學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有的存在色度、臭味問題。 水源保護與防治工作是一項集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于一體的工作,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對水源地的保護與防治,配合政府有關部門逐步搬遷已在保護區內并對水源地構成威脅的單位及個人;對各水源地實施全封閉管理,以阻止游人和附近居民隨意進入。在水源地保護區內(尤其是一級保護區內)不允許新建擴建與供水無關的項目。 1、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水源防護條例和規劃的要求,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進行劃分,繪制1:2000的地形圖,并在各水源地內標示出各級保護區的范圍。 2、根據2008年4月29日國家環保部發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HJ/T433-2008)的文件精神,到2015年完成所屬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標志的設立。一級保護區沿邊界線采取鐵絲網及生態防護等隔離措施。 3、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嚴格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項目和頻率檢測原水水質。同時,深入開展原水水中無機物、有機物、微生物、水質生態安全性等的檢測調查,分析評價水質,確保原水水質安全性。 4、配備原水在線水質監測和預警系統。在碧流河、英那河、大沙河、北大河、大西山5處主要供水水源配置在線水質監測儀表和預警系統,實施對主要原水水質的在線監測和預警,超前掌握原水水質動態及原水水質變化情況,實現實時、快速、準確的自動監測和網絡數據遠傳監控以及水質惡化或突發污染事件預警。 5、加強水質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突發水質事故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水質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6、加強水庫班組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每座水庫至少配備一名專業人員。 7、加強以取水井核心區域的管理工作。 8、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教育人們應該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做到防治并舉。 3、凈水水質提高通過強化常規處理工藝,加強運行管理,確保各凈化工藝出水水質合格、穩定,提高水質合格率,保證水質穩定性。 1、合理選用混凝劑、助凝劑、氧化劑以及新型凈水藥劑,開展生產性小型試驗,從中優選混凝效果好的凈水藥劑。 2、強化混凝沉淀,優化混凝條件,控制沉淀池出水渾濁度不超過2NTU,進一步降低凈水中微生物、鐵、錳、有機物以及其它有害物質的濃度。 3、強化過濾,優化濾池運行參數,控制濾池出水的渾濁度達到0.3NTU以下。研究控制初濾水渾濁度偏高對濾池出水水質的影響。 4、發揮在線水質監測儀表作用,調控好在線濁度儀、pH儀、余氯儀等自動水質監測儀表,連續自動監測和實時反饋原水、各凈化工藝過程出水和出廠水的水質。 5、針對不同水源和不同季節的原水水質開展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研究。 6、逐步取消前加氯預處理措施,改用高錳酸鹽或其它氧化劑預處理。研究改用次氯酸鈉消毒,以控制和減少因加氯消毒產生的消毒副產物,提高水質的安全性。 4、管網水質提高管網水水質變化與陳舊管道、管道腐蝕與沉積結垢、管道材質及防腐處理、管道停水作業、敷設或維修的管道沖洗不干凈、水的流速和壓力發生變化、水的流向改變、管道定期沖洗、管道有漏水點失壓時吸入污水、管網運行維護管理等外在因素密切相關,是影響管網水質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管網水內在的化學穩定性和生物穩定性等因素也會對管網水質產生影響,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結合管網水力模型和在線水質監測,建立管網水質模型,評估管網內的水力條件與水質狀況、水質參數與水質變化關系等,是今后研究提高管網水質的新課題。提高管網水質具體從以下幾點著手: 1、繼續加強改造陳舊管道。管網局部仍有部分陳舊管道,有的管道未作內部防腐,管內腐蝕、沉積結垢情況嚴重,影響管網水質。 2、繼續加強居民室內水管改造。居民室內水管使用灰口鑄鐵管和冷鍍鋅鋼管,腐蝕、結垢情況嚴重,影響供水水質,應加大力度更換為球墨鑄鐵管和塑料管,改善水質。 3、加強管網水質監測。設置管網水在線水質監測點,通過實時、連續、自動的水質在線監測,及時掌握管網水質情況,為改善和提高管網水質提供依據。規劃的基本要求為: (1)、規劃設置30處管網在線水質監測點。 (2)、檢測參數至少要包括水溫、渾濁度、色度、余氯、pH。 (3)、設置點分布均衡合理,要覆蓋到比較集中的用水區域和重要用水單位、多水廠供水的管網分界線上、管網末梢點、水流滯留時間較長點、較陳舊管道以及沒有防腐的管道等。 (4)、能夠反映沿途管網水力路徑的水質變化情況。 4、新建管網和改造管網采用新型優質管材和新型防腐材料。配水管道采用球墨鑄鐵管及內部水泥砂漿內襯防腐,閥門采用環氧系列材料防腐,室內管道采用塑料管。 5、管網供水系統調整、新敷設管道通水、管道維修恢復供水等作業盡量不對水質造成大的影響,確保水質穩定。 6、定期沖洗末梢管段、消火栓和排水閥的“死水”管段、腐蝕和結垢嚴重的管道,排放掉水質不好的管道水和管道內部的沉積物,沖洗周期至少兩年一次。 7、加強管網檢漏工作,及時檢漏、堵漏,避免管網在失壓狀態下吸入污水造成水質污染。 8、加強管道施工時的衛生管理,嚴格按有關規范進行施工。新敷設管道通水、管道維修恢復供水之前,要進行徹底地沖洗消毒,排放掉管道內的臟水和異物。 9、采用不停水開口技術,減少因停水作業引起管網中水的流向、流速突變,影響管網水質和避免因停水引起水質二次污染問題。 10、加強二次供水系統巡檢、維護及運行管理工作,定期清洗壓力水柜/罐等儲水設備。 5、水質監測及管理“十二五”期間,水質監測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要落實水質標準和標準規定的106項指標的檢測任務,抓好水質三級檢測制度體系,開展好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水的日常水質監測和水質考核工作,提高應急檢測能力,全面提升集團公司水質監測及管理水平。同時,結合大連市全域化供水規劃和水質監測工作面臨的新任務,需制定滿足全域化供水的水質監測工作計劃。 1、加快配備水質分析儀器設備,開展檢測工作。 2、實施水質監測實驗樓擴建工程項目。 3、抓緊開展新水質標準規定的106項指標的檢測,到2012年7月1日以前完成106項指標的全部自檢。 4、加強應急檢測工作,增加水質監測車輛及車載檢測儀器設備,滿足應急檢測需要,提高應急監測能力及水平。 5、建立原水、出廠水和凈化過程水、管網水在線水質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原、凈、配水系統的水質情況。 6、建立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 7、開展業務培訓,提高水質檢測技術水平。 8、加強檢測所用化學藥品試劑的管理,特別是易制毒化學藥品管理,做到規范管理,安全使用。 9、籌劃全域化供水規劃的水質監測及管理工作。 10、水質檢測體系 (1)、集團公司水質三級檢測體系 (2)、水質監測中心水質檢測體系 11、檢測設備 (1)、實驗室檢測設備 完備滿足水質標準106項水質指標檢測的儀器設備,其中大中型儀器設備配備氣相色譜儀、頂空進樣-氣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多功能自動進樣器、液相色譜儀、柱后衍生-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離子色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測汞儀、流動注射分析儀、總α β放射性測量儀、總有機碳分析儀、全自動影像菌落計數儀、水質綜合毒性檢測儀、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檢測設備、正置熒光顯微鏡及圖象分析系統等,使檢測設備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在線檢測設備 原水在線水質監測配備水溫、pH、電導率、渾濁度、氨氮(NH3-N)、耗氧量(CODMn)、水質綜合生物毒性檢測等參數檢測儀表。 管網水在線水質監測配備水溫、渾濁度、色度、pH、余氯等參數檢測儀表。 (3)、應急檢測設備 應急檢測設備配備車載型和便攜式檢測儀器,包括水質多參數檢測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綜合毒性檢測儀及其它水質檢測儀器。 12、檢測環境設施 “十二五”期間,擴建滿足新水質標準項目檢測要求的實驗室,完善實驗室器具設施、通風設施和安全設施,建立各類規范的水質檢測實驗室,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米。同時,進一步完善凈水廠水質化驗室的環境設施建設。 13、檢測項目和頻率 按照國家新水質標準和集團公司《水質管理制度》規定的檢測項目和頻率開展水質監測工作。同時,要擴展檢測項目,每年豐水期、枯水期對全部水源水、出廠水和部分具有代表性管網點水水質各進行一次全面的水質調查檢測,調查檢測的內容包括:水質消毒副產物生成勢、水質生物學安全性指標、水質生物穩定性指標、水質生態安全性指標、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環境激素)、藻類葉綠素、有機物、無機物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為進一步全面了解水質,研究水質,改善和提高水質提供依據。 14、檢測技術與質量 水質檢測技術與質量工作要通過加強水質檢測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水平,滿足開展新項目檢測技術需求;加強檢測質量控制管理,嚴格水質檢測操作規程,保證檢測質量。 落實培訓計劃,持續開展業務培訓,建立相應業務考核制度。業務培訓工作要同國家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對從事大中型儀器檢測崗位的人員實行取得職業資格和持證上崗管理,培訓的內容包括:基礎理論和儀器分析原理,常規檢測操作技術、各種水質檢測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技術、生物和微生物檢測技術、無機物檢測技術、有機物檢測技術、水質生物穩定性指標檢測技術、水質綜合毒性和環境激素生態安全性指標檢測技術、檢測質量管理與控制、質量體系和實驗室信息管理等。進一步完善質量管理制度、體系和檢測操作規程,定期開展水質檢測質量控制考核,提高檢測質量。
|